姚景源:解析2017宏觀經濟新趨勢
新聞來源:宏輝智通 發布日期:2016-11-29 瀏覽次數:2315中國面臨的是諸多問題不能像過去一樣挺過去熬過去,必須直面挑戰,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解決。
11月28日,2016中國國際飯店業大會暨第三屆絲綢之路美食節在三亞紅樹林度假酒店盛大開幕。活動以“創新、綠色、共享”為主題,旨在著力推進飯店餐飲業供給側改革和消費升級,提升飯店業國際化影響力,推動行業綠色化發展,促進行業品質化提升,推進“一帶一路”特色餐飲創新化發展,搭建生態合作新平臺,助力國際旅游島新發展。
國務院參事、國家統計局前總經濟師姚景源為與會嘉賓解析“2017宏觀經濟新趨勢”。
國務院參事、國家統計局前總經濟師 姚景源
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困難集中表現在四降一升。
第一個降是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各位在自己的崗位上、行業內,都能清晰地感受到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給我們帶來的影響。第二個降是企業利潤下降,企業利潤呈現負增長,表現了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的下降。第三個降是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已經連續54個月,即有四年多的時間工業品出廠價格持續下降。第四個降是財政收入增幅下降,從中央到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幅都在回落,過去都是兩位數增長,今年只有5.8%。一升是潛在的經濟風險上升,回過頭看我們去年的股市,上證指數大起大落。樓市方面,北京、上海、深圳房價瘋漲。匯率過去都是增長,而現在人民幣在貶值,這就是四降一升。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遇到的困難是主要是結構性而非是周期性的。什么叫做周期性?比如到了冬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就會變得寒冷,到了三月春天來臨便會春暖花開,這叫周期性,周期性的問題可以挺過去熬過去,有個詞叫抱團取暖。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遇到的很多困難都是周期性的,而目前,我們面臨的是諸多問題不能像過去一樣挺過去熬過去,必須直面挑戰,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解決。
中央提出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其根本的邏輯思維就在這里,中國經濟現在的困難,死挺硬熬是過不去的。把握供給側結構改革要把問題放在中國經濟的大環境下,把握中國經濟當下最重要的還是要把握新常態下的基本特征。習總書記把新常態下的基本特征“三個化”做了高度概括,第一叫事物變化,第二叫做結構優化,第三叫做動力轉化,總書記表示,把握了三個化就是把握當下乃至今后中國經濟的大邏輯。
中國經濟從1978年到現在,前35年平均增長為9.8%,在全球名列前茅。雖然有人曾批評我們發展過快,但只有解決溫飽才能談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過去三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才有了今天的成績。而今,中國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以吃為例,第一個階段要“吃飽”,90年代開始我們要“吃好“”,進入了“吃好”階段后出現了許多三高人群。現在我們到了“吃出健康”的第三階段,經濟主要矛盾的變化,和這三個吃的階段是一樣的,不在于數量,而在于健康,新常態就在于健康,由粗放到集約的過程。當經濟增長進入集約階段,增長速度都會有所回落,這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新階段的客觀規律。
中國的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急劇上漲。有這樣一個數據,中國1980年到1989年全國出生人口是2.28億,獨生子女政策下,00后的人口數量比80后少了一個億,年輕人的數量急劇減少,導致勞動力出現空缺。
經濟下行,最嚴重的還是進出口貿易,高新技術產品受影響不大,最嚴重的是勞動密集型的出口產品,包括紡織、服裝、箱包、玩具、家具、鞋、塑料制品七大行業,這七大行業過去給中國的出口立下汗馬功勞,而近三年多來急劇下降。
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廉價時代已經過去了,將眼光放到海外,柬埔寨、菲律賓等國家都在走中國過去走過的路,使用廉價勞動力,生產低成本商品,用低價格出口,越來越多的越南制造、柬埔寨制造出現。而在中國,依靠廉價勞動力生產低成本的商品再出口的這一條路,已經快走到了盡頭。
這個問題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我們現在說放開二胎,然而我們的行業還能挺16年么,另外一方面,老齡化情況在加劇,老齡化國際標準有兩條,其一是60歲以上人占總人口的10%,其二是65歲以上的人占總人口的7%,我國65歲以上人口達1.3億。人口老齡化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沖擊,我們的鄰國日本亦是如此。
“十三五”規劃的核心就是實現全面小康。鄧小平提出,我們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實現小康不難,全面小康不實現不行,雖然我們的增長目標做出了主動下調,但不能影響到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我們要堅持穩中求進。
中國經濟說到根本還是結構問題,產業架構方面,中國的農業還十分薄弱,習總書記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13億人吃飯問題最大,吃飯的飯碗一定端在自己手里。我們去年糧食產量13億噸,去年中國進口糧食1億噸,中國糧食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低,機械化水平低,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過低。全國的農產品出口700億美金,荷蘭是820億美金,比我們多120億美金,荷蘭的農民只有22萬人,勞動生產力差距非常大,傳統農業需要向現代農業轉變,這是第一產業。
中國的第二產業大而不強,我們曾創出諸多世界第一,汽車總量占世界總量的25%,機床占世界總量的38%,造船占40%,發電設備占60%,數量大,但是我們缺少核心技術,我們是世界第一鋼鐵大國,但是圓珠筆的鋼珠還是進口的,集裝箱世界第一,但是高端的數控機床95%要靠進口。大家手中使用的蘋果手機,基本是中國生產的,而生產手機我們只能拿利潤的3.63%,因為我們沒有核心技術,所以要從中低端到中高端發展。
服務業是第三產業,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回落,但就業情況總體良好,要歸功于服務業。服務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吸納就業能力強,去年服務業占整個經濟比重達50.2%,今年截止到9月底是52.8%,第三產業占GDP的第一位,但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美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80%,全世界是60%,最近國務院確定了五大產業,旅游、文化娛樂、健康、養老、體育,每一個都與餐飲住宿業相關聯。
總結而言,在結構優化方面,農業要從傳統向現代邁進,工業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所謂動力轉化,過去的中國經濟增長主要靠三大投入,資本投入、資源投入和勞動力投入。三個投入都到了不可持續的境地,資本投入遇到產能過剩,資源投入遇到高能耗高污染,人力投入遇到老齡化加快,我們必須讓創新替代三個大投入。
總書記講抓創新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作為餐飲住宿業的根本性指導方向是正確的道路。不要把創新單純理解為技術創新、科技的創新,創新是每個人可以做得到的。我們要形成人人可創新,處處有創新的氛圍,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經濟歸根結底取決于創新的能力。
目前我們的經濟穩中有進,要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優化產業結構,扎實打好基礎,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我們肯定會有更加輝煌,更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